認識佛教的祭祖

上一篇:基督徒與天主教徒可否通婚?- 目錄- 下一篇:認識佛教徒的受戒

不少人以為佛教是「偶像教」,因它充滿了諸天神佛鬼怪群像,供人膜拜。但殊不知這種類似多神崇拜的信仰,是在釋迦去世后四、五百年,大乘佛教興起后,才逐漸普遍的。釋迦牟尼本人只講了四聖諦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緣等的道理。他的整個教理可縮成三個要點:(一)宇宙間無神。無超然者的存在,世界萬物皆無非由因緣所成罷了。(二)人因有「無明」,故不明此緣起法,因而會有生老病死,要在輪迴中受苦。(三)人靠著自己努力修行,至終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之苦,最後進入那所謂無生無死的安穩涅盤境界。因此,原始佛教是徹底的無神論,釋迦及他的弟子們不拜任何神明,唯靠自己苦苦修道而已。

印度佛像崇拜的起源

在早期的印度佛教中,對於雕刻或繪畫佛像,認為是對釋迦的一種褻瀆行為。因此都只用某種記號來象徵佛陀(Buddha,中譯「佛」,指釋迦牟尼)。例如在佛陀伽耶(Buddha-Gaya)、Bharhut Sanchi(均為地名)等地的佛教古雕刻中,用「法輪」象徵佛陀的說法,用「菩提樹」代表佛陀的成道,用「足跡」象徵佛陀的遊行佈道。佛經「阿育王傳第二阿恕伽王第本緣」中,載有外道尼干陀人畫佛像,佛教護法阿育王聞后大怒,竟在「一日中殺萬八千尼干陀子于花子城」。

公元前三世紀末,許多希臘人在大夏地方建了大夏國,希臘文化遂不斷地輸入印度本土。據佛教界傳說,世界第一尊佛像大概完成於公元前一五○年左右,當時西北印度有一位希臘人國王彌蘭陀(Menada, 100~160 B.C.),信佛教后,因感無像可拜,遂由希臘召來了雕刻師,雕成了一尊希臘手法的佛像。初期的佛教美術品,受了希臘文化的影響,佛菩薩的面孔都像希臘人,且身穿毛衣,還有鬍鬚。日本佛教大學水谷幸正教授亦說:「希臘人佛教徒在阿特里那地方誕生了有形的佛像藝術作品,以前是沒有佛像的,此外還有菩薩思想的展開,佛教的各種思想也受了希臘的影響」(見氏撰「佛滅后教團分派與各部派的教學」文章)。

公元二世紀半,印度的迦膩色迦王(Kanishka)即位,在此前後,佛教內部起了變動。有一部分人在教義及禮儀上,都有了新的解釋與作法,演變結果,便產生了日後的大乘佛教。大乘佛教中許多特點中的一個特點,便是迷信釋迦肉身雖死,但他的「法身」未滅;換言之,釋迦就如「神」一般地能賜福加護信徒。其次,在宇宙間還充滿了其它許許多多的佛,人都可以求拜他們。不單有無量數的佛,也有許多的菩薩(Bodhisattva),他們亦賜人幸福與快樂。總言之,在宇宙間有各種不同名稱的「靈體」,人可以拜他求他,有求必應。於是,屬於大乘系統的中國佛教也變成了多神教,而展開了連釋迦本人也夢想不到的各種崇拜了。但屬於小乘系統的泰、緬……等國,卻只尊釋迦佛一佛而已。

中國佛教崇拜的對象

數目甚多,且極複雜,但大致可分別如下。(一)各種佛像、菩薩像、天神像、鬼魔像。這些像或雕刻,或繪畫,形態各異,男女兼有,供人禮拜。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塑像便多至二千四百十五尊,在山西省大同的雲岡石窟共有二十個,刻有各種佛像、菩薩像。此類佛像的主要者有釋迦如來、大日如來、阿彌陀佛、藥師如來、阿閎如來……等十五佛。菩薩像則有觀世音菩薩、彌勒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菩薩……等主要的二十五尊菩薩。天神鬼像計有昆沙門天、持國天、梵天……等三十四尊。另有眷屬部神的藥師十二神將、十六羅漢……等九十八尊。還有明王部神的不動明王、大元帥明王、五大力吼明王……等十七尊。另有地獄中的閻羅王及諸獄卒像等。單是此類的主要崇拜對象,便多至二百尊左右。詳情請參閱拙著《觀世音菩薩真相》等專書。

(二)釋迦的十大弟子,亦被塑像,受人敬拜。他們是摩訶迦葉、阿難陀、舍利弗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大目犍蓮、摩訶迦旃延、阿那律、優婆離、羅目侯羅。

(三)在臺灣的某些佛寺中立有關公塑像,把關公看為佛教的保護者(護法),但關公原與佛教無關。在若干神佛不分的廟宇中,更置有媽祖、呂純陽、土地公、玄天上帝、玉皇大帝、三官大帝、張天師、太上老君……等像。供這些像的目的,無非為適應一般人民的祈求需要,且亦能增加香火收入。

(四)舍利子、佛塔、佛經等物也受崇拜。舍利子的梵文是 Sarira,原指死人的遺骨灰而言。但釋迦的骨灰后被神秘化,廣受信徒崇拜。如把全世界佛教徒所持有的所謂釋迦舍利子都集合起來,其總數恐在釋迦一人的骨灰數十倍以上。臺灣佛教界目前舍利子每公克的市價,青色與白色者三千元,紅色五千元,黃色八千元,琥珀色一萬元。(關於舍利子詳請,請閱《龔天民文集》第一輯第九三頁。)

佛塔分兩種,一為安放骨灰的「窣觀婆」塔(Stupa),一篇紀念釋迦誕生地等的「支提」塔(Caitya),兩者都受人崇拜。佛經甚多,確為龐然大物,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臺灣影印本共有一百一十一冊,不少寺院及佛教徒個人買來恭敬供養,禮拜讚歎。關於佛經不如聖經優越,請閱拙著《現存世界十一宗教》第一○四頁。除了上述外,凡是釋迦的遺物以及被信為有「靈驗」的佛教任何東西,都受人敬拜。

在此順便提一句,佛教中不單敬拜那看不見的神佛菩薩,也敬拜現在仍活著的僧人(和尚)。後者的敬拜當然與前者的敬拜有異。拜僧人或可把它看成是一種佛教轄制信徒的方法,使信徒全都伏在僧人膝前恭敬順服。根據佛教規矩,任何信徒(白衣)見了僧人,都得向他下拜,一百歲的尼姑見了二十歲剛受戒的和尚亦得下跪。「接受禮拜的人,必是尊上,故也不必客氣,若坐若立,均不得起身相迎,或者欠身答禮……。」(聖嚴著《佛教實用法》第七○頁)

崇拜佛菩薩像的目的

佛教徒為何要敬拜那麼多種類不同的佛菩薩等像?簡單來說,無非為求個人功德,以及求現世與來世利益罷了。佛教徒迷信輪迴,怕死後去投胎變成什麼或下地獄,因此在生前盡力積功德,為將來打算。無論造佛像、拜佛像、造佛塔……等都被認為是一種積功德的最好方法。「若人為佛故,建立諸佛像,雕刻成眾相,皆已成佛道……」(《法華經》卷一「方便品第二」;另見《般舟三昧經》捲上「四事品」等處)。

佛教騙人說,凡人現有任何苦楚,只要造佛像、拜佛像都能即得平安。而人如無力造像,但能拜佛像,自然亦能同樣得到許多益處。「……彌勒若有眾生宿造惡業,當受種種諸苦惱事……若發信心造佛形像,如是苦報皆悉不受。」(《大乘造像功德經》卷下)「聞是菩薩名字,或讚歎、或瞻禮、或稱名、或供養,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,是人當得百返三十三天,永不墜于惡道。」(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)

大乘佛教已把諸佛、菩薩、天神等當作一種「神祇」,一種「靈體」的存在,他們的功能都不同。人在某方面需要時可向某對像敬拜,便得幫助。例如需要兒女時,可求「送子觀音」;需要除去病苦,可求「藥師如來」……。佛教鼓吹積功德,有求必應,不單「滿足安慰」了那些信它的人,也為佛教本身建立了不少事業。試想如無這些思想,有誰愿花大錢去建佛像、佛塔與佛寺?

佛教有一個入門的「三皈禮」,皈依「佛寶」、「法寶」、「僧寶」,凡要作佛教徒的人必須要行此三皈不可。佛寶指釋迦及一切的佛像,法寶指佛經,僧寶指僧人(包括尼姑)。既皈此三寶,當然見了代表這三寶的任何一寶,便亦須敬拜不可了。佛教徒的拜佛、拜經典、拜僧人,是由於受此皈三寶的教義所致。「求功德」、「求今世來世利益」以及「皈三寶」等三大思想,便是佛教各種崇拜的起源。例如佛教徒說:「諸相非相,即是法身,法身即是慧命,慧命即是經典……佛祖一再述說對於經典恭敬供養禮拜讚歎,福德不可思量……」(普勸預約影印大藏經。念生居士)。照佛教說,佛教的崇拜也含有「紀念」及「恭敬」的意義在內,例如每逢釋迦佛誕辰,信徒為紀念他們的教祖而恭敬地崇拜他,余可類推。

佛教崇拜時的儀禮

不單向佛像叩頭,便算了事,在佛教僧伽或信徒團體中,尚有許多儀禮。如朝時課誦,暮時課誦,唸佛堂日課……等等。例如在慶祝釋迦牟尼誕辰時,有香贊、唸誦、贊偈、繞念、拜愿……等。再如唸佛堂的日課,「每日六枝香修持,每枝香一點半鐘,寒暑無間,亦無假期」,其中次序有起香、歸位、止靜、迴向。全部程式超自上午七時半,晚間九時止,一日功課才告結束。

在進行佛教儀禮時,也用各種樂器(法器),其中最多用的是的大磬、引磬、吊鐘、鼓、木魚、鐺子、鈴子、大鐘等。敬拜佛菩薩時,還有許多法物,如幢幡、桌圍、拜塾、經蓋、龍燈、凈香爐、供飯杯、甘露瓶、供水杯、供果盤等。在念佛時,又需用念珠,多為一○八顆,較好者,價約臺幣一一○元。在行儀禮時,僧尼也穿各種特製僧衣,有紅色衣、黃色衣等。

臺灣佛教出版有《佛教聖歌集》一冊,計有偈贊部分、聖歌部分、兒童部分等。臺灣佛教文化服務處又出版佛教唱片六張,記得其中也有「佛化結婚歌」在內。

由此可見佛教的崇拜,有佛像、有儀體、有音樂,三者配合,使一般佛教徒在視覺與聽覺士都獲得某種滿足。但如果我們站在「宗教學」的立場來看,佛教的崇拜,仍不脫于「神像崇拜」階段。不管佛教如何分辯,總必須要有某種物質所製造的「像」,才能使信眾見了後心中獲得某種安慰,如一旦無像可拜,便若有所失了。這種「神佛菩薩像」便是由原始民的庶物崇拜(Animism)演變而成的。真正追求真理的人,我想是不曾贊成這種崇拜方式的,因為它實在已落入「偶像崇拜」的地步了。

(寫於一九七九年)

上一篇:基督徒與天主教徒可否通婚?- 目錄- 下一篇:認識佛教徒的受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