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天民新文集
四十二個佛教常用術語略解
上一篇:中國佛教能繼續存在的三個主要原因- 目錄- 下一篇:「宗教」(Religion)一語的含義及其它
寺:漢代中國政府設有鴻臚寺(非佛教的寺)專門招待外賓。中亞與印度僧人抵華后,起先被安置在鴻臚寺。以後,中國佛教用「寺」這個名稱作為僧尼修道之所了。 院:寺內僧人等住的別舍。目前,寺與院常一起合稱為「寺院」了。由寺院演變出來的名稱,尚有庵、蓮社、講堂、佛教堂、凈社、佛社、唸佛會……等。寺的另外九個名稱是:凈住、法同舍、出世舍、精舍、精凈園、金剛剎、寂滅道場、遠離、親近處(本項根據隋代靈佑之寺誥,五一八––六○五年)。 茅蓬:僧人在山林、郊外所建的修道處。 精舍:僧人的修行處。譯迦牟尼時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園精舍。 廟:廟、祠,原來不用於佛教;但目前,廟已成佛寺的代名詞了。例如去廟裡拜菩薩。 三門:寺院正面的樓門,又稱「山門」,因佛寺大都建於山上,故稱基門為山門。左中右三門並列而稱三門。三門象徵佛教教義––空、無相、無作。 大雄寶殿:簡稱大殿,供奉主佛,如釋迦牟尼。 本山:統轄某宗派各寺院的最高級寺院(本院)。 禪林:禪門叢林,禪宗的寺院。 叢林:又稱檀林,僧侶相聚與學道之所,特指禪宗的寺院。 道場:或稱菩提道場,修行佛教的地方。 伽藍:梵文 Samgharam,佛教僧尼修道之處,亦即寺院。一個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個伽藍;金堂(供佛像處)、講堂、塔、鐘樓、藏經處(放置大藏經)、僧房(宿舍)、食堂。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,不一致。 住持:久住護持之意,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。 方丈:原指印度僧房只有方一丈大,但今天已轉用成敬稱住持為方丈或丈室了。 僧伽:梵文 Samgha,又可譯成「大眾」、「團契」。佛教僧尼及信徒所組成的佛教團體。目前,稱個人時稱為「僧」,稱整個佛教團體時叫作「僧伽」(教團)。僧又有「高僧」、「貧僧」(目前臺灣的大多數和尚都已是富翁,「貧僧」一語已不適合了)、「小僧」(自謙的用法,但很少用)等的用法。在佛教中,據說「名僧」的用法是指壞的意義方面,所以不能隨便稱某位有名的法師為「名僧」的。 大師:梵文 Sastr,大師範、大導師之意。釋迦牟尼被尊稱為「三界之大師」。在中國,起初稱有高德之出家人為大師。但以後,「大師」兩字只專用於追贈死去的高僧的謚號了。例如天臺宗的創立人智顗被追贈為智者大師,慧思為南嶽大師,吉藏為嘉祥大師等。但目前(一九九二年),在臺灣,有一位尚活著的星雲和尚被人稱為「星雲大師」。在現今中國佛教僧伽中,除星雲法師一人外,似尚未有其它任何高僧被稱為「大師」的,即便連在佛教界資格最老的(?)印順和尚,大家也只稱他為印順長老而已(不稱大師)。 長老:對「臘(指出家年歲)」及「德高」之僧人的尊稱,如上述臺灣印順長老。 大德:梵文 bhadanta。對佛教高僧之尊稱。在隋唐時,凡參加譯經僧人均被稱為大德,如證義大德、證梵語梵文大德。但在今日,不少有地位的佛教徒亦被稱為大德了。 上人:指持戒嚴格並精於佛學的僧侶。《釋氏要覽》稱:「智德,外有德行,在人之上、名上人。」目前,美國三藩市附近萬佛城的負責人宣化和尚被稱為宣化上人。 和尚:和尚一語可能是從西域龜茲語 Pwajiaw 或回紇語 Xosang 轉訛而來。原來,凡成為受戒人的師表者叫作和尚,亦即戒和尚。但目前,僧侶均被稱為和尚了。在佛教中,稱「大和尚」時,是對有「地位權勢」或「德高道深」者用。凡無任何地位及「沒有辦法」的和尚,不論其年齡大小(不會小過二十歲),常被稱為「小和尚」(非指年齡小),意即他們在佛教中只是「小人物」而已。 法師:梵文dharma-bhanaka。凡能講解佛法之僧尼都稱作法師。因此,釋迦牟尼及其弟子都是法師。但在今日,許多人一見到和尚,不管他能講經與否,都一律尊稱對方為法師了。在佛教界中,稱對方為「法師」時,含有尊敬的意義,但如稱對方為「××和尚」時,有時會表示「不好」的意義在內。例如三十年前,臺灣佛教界稱呼在大陸中共控制下「活躍」的若干僧人時,都用××和尚(表示輕蔑)而不用××法師。在臺灣如有和尚犯罪,名字上了報,報紙都用××和尚,而不用××法師。 比丘:梵文 Bhiksu。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佛教男子,俗稱和尚。人成了比丘后,需守二五○條戒。「比丘」一語,原為印度婆羅門教的修行者所用,佛教以後採用了這個稱呼。 比丘尼:梵文 Bhiksumi。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佛教女子。俗稱尼姑,尼姑需守五○○條。 沙彌:原語可能從龜茲語 Samane or Sammir,或從於闐語 Ssamana 音譯而來。出了家受了十戒,年齡未滿二十歲的男子。見到未滿二十歲的男子出家人,不能稱他為和尚,只是沙彌而已。佛教規定,七歲以下、七十歲以上者不許出度。二十歲以前、六十歲以後者,雖許出家,但只能為沙彌,不得受比丘戒而正式成比丘。佛教僧伽大概想到七歲以下年齡尚小,根本無法懂佛法,這麼小,如住進廟裡,也會給僧伽帶來麻煩。七十歲以上,則年齡又太大了,已是老人,也會成為佛教僧伽的負擔。所以也不收了。 沙彌尼:龜茲語為 Samanen,未滿二十歲出家的女子,受過十戒后,稱為沙彌尼。 式叉摩那:Sikkhamana,出了家的女子,年齡在十八歲至二十歲之間,亦即成比丘尼前的兩年。據說,此出家女子如在此兩年內行為端正,虔守佛道,沒有懷孕(未與男僧人發生肉體關係),則滿二十歲時才能成為比丘尼。 優婆塞:梵文為 Upasaka,是指在家信佛教的男子,俗稱居士。佛教稱男信徒的正式用語是優婆塞。 優婆夷:梵文為 Upasika,是指在家信佛教的女子,俗稱居士。佛教稱正式皈依的女子為優婆夷。佛教信眾間互相的稱呼是:男眾稱作居士、師兄、菩薩(非指觀世音菩薩的那種菩薩)。中譯菩提薩埵(Bodhisattva),簡稱「菩薩」Bodhi,意譯「菩提」,意為「覺」。Sattva,音譯「薩埵」,意為「眾生」。全句意為「修佛道開悟(覺)的眾生」。這個梵文原指印度大乘佛教的僧尼與信徒而言,亦即這些修行人都統稱為 Bodhisattva。但後來起了變化,在印度又產生了許多空中樓閣型與神話式的菩薩了,他(她)們就是觀世音菩薩等等,詳情請閱拙著《觀世音菩薩真相》及其它若干論及佛教的拙著。 同修:佛教信徒夫妻之間稱作同修。指一起修佛學之意。如問對方的太太或丈夫時,則用「你的同修」。 師姊:信徒間彼此稱呼女眾時,已婚者用師姊、菩薩。 師姑:在佛教寺院工作的未婚女子稱為師姑。 師父:信徒對和尚的尊稱。也用長老、某老法師、某某上人、法師等尊稱對方。但請注意,見到一個在廚房打雜的小和尚,當然不能稱他為長老或上人的。 師太:信徒對比丘尼(尼姑),可尊稱她為師太、尼師、師父或法師。 上下:碰到出家的僧尼,如想問他(她)法號(僧尼都已拋棄原姓,只用法號),所以絕對不能說:「請問你貴姓?」可以問道:請問「師父上下」?對方會答道:「上×下×」(例如上「道」下「安」,意即他名叫道安法師)。 牌位:原為儒教所用,記入死者官階及姓名之木牌。宋代時,佛教禪宗採用牌位為死者及生者(?)用。目前,佛教牌位分為:(1)消災牌位,為生者(活人)用,是此人的祿位,大都用紅色或粉紅色紙張代替木牌。僧尼為此牌位主人行法事,以求諸佛菩薩如被此活人消災免難,事業發達,凡事順利。不必說,信者需付大筆金錢才能立此牌位。(2)往生牌位,為死人所設的牌位,大都用黃色紙張。僧尼為其行法事以助(?)亡者神識(類似靈塊?)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(?)。這些牌位的設立給佛教帶來了大批的經濟收入。一般佛教家庭的牌位大都用木牌。 念珠:又稱口兄珠、誦珠,是佛教徒用為除去煩惱、安定心志,或稱頌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時所用。念珠以一○八顆為基本(表示除去一○八個煩惱),另有五十四顆、四十二顆、二十一顆等。也有一千零八十顆為上品的。一九八九年三月,加拿大溫哥華佛教徒作家馮馮約兩串念珠,據說已念過五百萬遍,義賣了加幣五百萬元。 錫杖:僧侶攜帶道具之一,又名聲杖、德杖。比丘(和尚)向人乞食時,不能用此杖打敲施主之門,但只能以杖擊地出聲,令人出來,故名聲杖。此杖頭部用錫,中部用木,下部用牙或角製成,故稱錫杖。僧侶持錫杖往諸地雲遊時叫作「飛錫」,住下某處后叫做「留錫」或「掛錫」,外出佈教時叫作「巡錫」。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,有時也用短的錫杖,一面揮動此杖,一面口唱梵唄。 朱傘:又稱朱蓋、大傘,用油紙染上硃色而成。在舉行佛教重要儀式行進時,唯有高級(有權勢及地位者)僧侶才許被撐用,有人在其後打傘遮之以示其尊貴。目前,星雲和尚在高雄佛光山行法事時,也由其信徒在星雲背後打此朱傘行進。 拂子:一尺餘長棒的前端,束以獸毛而成的東西,又名白拂、拂塵。在印度原為比丘用來趕逐蚊蠅之用(佛教戒殺,所以只能趕走蚊蠅),但目前已作為趕走惡障、災難及鬼魔等用了。 缽:僧侶以乞食為生,缽是裝食物的器具,有瓦缽、鐵缽、……等,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。僧侶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,此缽則為乞食所用。今日東南亞泰國等南傳小乘佛教僧侶仍按佛制(?)在清晨赴街巷信徒家托缽乞食。我曾在泰國跟隨佛僧,看他們的乞食情形。但在今日臺灣、香港、日本及韓國等大乘佛教國家(我都住過),在清晨根本沒有僧人沿門托鉌乞食情形。在臺灣,只有在佛教特別節日,佛光山系統的不少僧人會一齊上街遊行托缽化緣。但這種托缽已與小乘佛僧每晨乞食托缽以此為生,完全不同了。臺灣僧人的托缽,給人有一種「在做秀!」(宣傳)的印象。 木魚:把木頭挖空而雕成魚形,為誦經、唱名時所用。古人以為魚不睡覺,而敲木魚鼓勵信眾精進不懈。木魚大約有二尺以上,小的只有五寸。 |